您的位置:首页 > 电子电工 > 插头插座 > 孙禄堂逸文《拳术述闻》注析/尤志心

孙禄堂逸文《拳术述闻》注析/尤志心

luyued 发布于 2011-06-17 23:45   浏览 N 次  

  作者介绍

  孙禄堂名福全,晚号涵斋,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瞳村人。生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五日(1860年12月22日),逝于民国22年夏历10月29日(1933年12月16日)。早年精研形意拳,师从李奎元,复从郭云深,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。1885年春,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十一省,其间,访少林,朝武当,上峨嵋,闻有艺者,不辞远蔽、险阻,必访至,逢人较技未遇对手。1888年,孙返归故里,同年创“蒲阳拳社”。20世纪初,在清廷举办的“天下英雄会”上夺冠。遂有“虎头少保,天下第一手”之誉。1907年,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,故聘为幕宾。1912年,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家郝为真。时郝已年过花甲,病困交加。孙闻之,将郝接至家中,请医喂药,月余郝愈。郝感其恩,遂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传之孙禄堂。1918年,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,将形意拳、八卦拳、太极拳三门拳术融合贯通,创孙氏太极拳。同年,徐世昌请孙入总统府,任武承宣官。1928年6月,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(馆长张之江,副馆长李景林),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。7月又改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。至1931年10月返京。孙禄堂一生著述丰富,有《形意拳学》、《八卦拳学》、《太极拳学》、《拳意述真》、《八卦剑学》、《论拳术内外家之别》、《详述形意、八卦、太极之原理》等重要专著和文章。

  题解

  此文原载《江苏省国术馆年刊》(民国18年,即公元1929年),未收入《孙禄堂武学录》(孙禄堂著、孙剑云编,人民体育出版社,2001年1月第1版)。但此文对研究孙禄堂的武学思想,研究武术史是颇有意义的,故将它注析后公之于众,以飨读者。

  原文

  拳术述闻

  孙禄堂

  余幼时,即好拳术。初不存有门派之见,故于各种拳术,均涉足而研究之。然拳术之为道也至大,体万物而不遗。余既无身体力行之实功,亦未明此中之精义,仅略窥其大概而已。

  曩①居北平,有高道夫②君者,汉中人,工书法,于大小篆及汉魏源流殆无所不通,从余习拳年余。伊云:“吾兹习此,为日不久,而心领神会,乃知拳术之与书法及身体,故有莫大之关系者。运用虽不同,其理则一也。”余诘之。伊云:“拳术有五纲之起点,书法有五锋之起笔。”余复询二五之理。曰:“拳术之五纲,为劈、崩、趱(攒)、炮、木贡(横)③,即五行中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也。至十二形④之奥妙,亦不外五拳中和之起点、进退、起落、变化之要道。”

  古人云:“五行合一,致其中和。”天地之事,无不可推矣。书法则有五锋,为中、逆、齐、侧、搭⑤,即临碑贴之五笔法也。碑中张迁⑥、郑文公⑦大小篆等,都不外乎五锋。虽有中、逆、齐、侧、搭之分,及用笔之不同,然皆中锋。故拳术五拳之中和,书法五锋之中锋,二者运用虽有不同,然其精奥其原理固二而一者也。吾习此虽年余,而观今日之书法,及乎一己之精神,与去岁已迥然不同。故知拳术实与书法身体,具有密切之关系也。"伺高君因事返汉中,数年阔别,直至去秋,余在新都供职本馆,高君闻讯来访,斯时高君则已由王铁珊先生之介绍,充冯焕章⑧司令书法教授矣。

  又余在北平时,直隶督办李芳宸⑨先生,在天津创武士会。专人相约,余素昧平生,虽不欲往,继悉先生精剑术,朝夕锻炼,数十年如一日,深得斯道奥妙,因应约来津。与先生长谈数日,乃知先生于剑术,已得其中三味(昧),其动作道理,无所不善,盖出自武当太极剑之嫡传也。据先生云:“为陈士钧(按:为安徽人,自幼好道学问渊博,隐居于峨眉山)前辈所授。朝夕不辍,数年始知剑术之道理甚广,包罗无穷,与各派之理皆相连贯。”又云:“余自隶军籍,用兵之法则,天时地利人和之道。察人动作奸诈虚实之情,山川向背形势利害之式,进退开合之理,以进为退,以退为进,若隐若现之机。至于武侯八阵之大义,殆无不师效剑术理为。”

  民十七,中央设国术馆。先生受聘副馆长。七月,沪上法公园举行游艺会,先生亦参加表演。四日中,观先生舞剑时,其精神动作,刚柔开合,伸缩婉转,曲尽剑术奥妙之能事。于是知先生向日之作为。经过之情形,实于剑术神而明之,令吾人叹观止矣。

  今年夏,小住焦山。统(疑是“编”之误)志局庄思缄⑩先生来访,谈及剑术。先生询李芳宸之剑,与余之剑是否同派。余曰:“芳宸先生所练为太极剑,而余则八卦剑也。但二者门派虽不同,其所用之法,则十同五六。如八卦之名称,老阴老阳,少阴少阳是也。”又问,二者之巧妙孰善。余曰:“芳宸先生,孜孜于剑者。念余年,已至炉火纯青之候。余非专门,得其形势与大概之道而已。安能同日语哉?”先生复倩请余舞。余以荒疏日久,身步两法,皆迟滞不灵,谢却之。先生敦促再四,并认略舞数式,观其意义而已。余逐按八卦之名称,错综变互之形势,为舞数十节。又询拳剑之理,余曰:“拳剑之理,大别有三:其一,上下相连,手足相顾,内外如一。其二,不即不离,不丢不顶,勿忘勿助。其三,拳无拳,意无意,无意之中,是真义(意)也。”先生曰:“内外如一,是诚中也,合乎儒家;不丢不顶,勿忘勿助,是虚中也,合乎道家;无拳无意,是空中也,合乎释家。斯三者,修身之大法则,亦人生之不可或缺者也。又观乎舞剑之形势,行如游龙,屈曲婉转,变化之意义,与草书用笔之法度、神气、结构、转折、形式,实相同。始信昔人观公孙大娘舞剑,而曰,得书法之道。为不虚也。是则古人之善草书者,迨皆明剑术之理,盖不如是。焉能得草书中之实质与其精神乎?”

  余初闻前辈云:“拳术之道,随万物而遗。”颇疑惑不解,兹聆高、李、庄三先生之言,始茅塞顿开,一扫胸中疑团,因笔而书之,以告我同志。

  [注释]

  ①曩:从前,过去。

  ②高道夫:应是高道天,“夫”可能是印刷之误。陕西汉中人。高道天能使其书法与拳意相合,其隶书及魏碑均名高一时,曾任冯玉祥的书法教师,其人品学识颇得冯氏赞誉。著《书通》

  ③劈、崩、趱(攒)、炮、木贡(横):五行拳的五种拳法。刘殿琛《形意拳术抉微

广告赞助商